格蘭修行周報0824- 關於退休
Aug 24, 2024 2:05 am
朋友您好~
這周踏上家庭旅遊的路上,可能因為要放長假前,擔心工作上很多事必須提早安排,所以從放假前的幾天就特別忙碌,心神也比較不安寧,也連帶了影響了修行。
跟學長聊到了一些關於念佛人該如何規劃退休的話題。我想開始這話題是因為,似乎社會上期待修行人應該專注於自身靈性的修為,至於柴米油鹽,多少存款可以退休? 討論這些太庸俗了,應該順其自然就好。
但是完全都不用規劃財務? 我目前覺得,依照目前社會的通膨速度以及家庭要背負的財務壓力(譬如我們下有兩個小孩,上有父母)而言,要不做規劃一心修行是幾乎不可能的,似乎只有出家人才做得到完全不用管金錢。這也是在家人福報比較不足的地方吧?一睜開眼睛,面對的就是小孩激烈的哭聲以及桌上堆一疊又一疊的帳單,此刻,如何調心?
而關於退休需要有多少存款一事,又需參考一個最近看到的觀念,關於活在最終場景(The End State Method)。這個觀念有網友跟我提過,昨天又看到YT的推播,我有點不太確定是不是同一個觀念,但我就說說我看到的這個方法。
主要就是,要如何確保自己沒有在浪費人生,就是要先用筆寫下自己這輩子最後的最後,想要活在一個怎麼樣的生活場景裡面。成為念佛人之後,我第一個念頭是,阿我最後就想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,不就是這個場景?這樣有必要討論?
有耶!那我覺得以念佛人來說,有點必要討論倒數第二個場景,就是往生前,你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?
因為我覺得,人生下半場(就是預備退休到退休後這這一段生活),如果活在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,譬如負債累累,生了嚴重的病,還需要不停地為了籌措生活費而終日奔波,那人生有可能苦到一個臨界點,在尚未往生前可能反而破壞自己的道心?因為會覺得,阿彌陀佛不是會照顧我們的生活嗎?為什麼自己反而活得如此窮困潦倒?對於彌陀的信心(不僅接引往生,也加彼今生的生活)反而被破壞。這塊是有破壞淨土三資量的"信"的風險。
但是如果下半場過著很有錢的生活,又沒有節制自己的物慾,整日在想還要去哪裡享受,這樣自己又會太眷戀這個世界,這塊有破壞三資良裡面"願",就是想要往生這個願望的風險。
所以,我簡單列出下列幾個"倒數第二場景"的想像
- 希望自己的被動收入可以應付日常開銷(假設屆時小孩都可以財務獨立),這個若以5%的大盤投資報酬率到推回去,以我家目前看大概需要2~3000萬的存款(住台北,不包含房子)。這個數字,跟一些外國朋友聊,意外的雷同。很多朋友大概都說一百萬美金這個數字,可以考慮退休。
- 但是達成這個數字時,第一,自己可能已經快要六十歲,第二, 小孩差不多也是屆時才會財務獨立,所以可以進一步討論40歲到60歲這段。我目前想法是,40歲左右時雖然尚未累積到這個多存款,但是因為也達成部份了(譬如一兩千萬),所以這部分會有被動收入產生。若自己能發展出一些其他有興趣的副業,那此時,可以漸漸規劃淡出高強度的職場金字塔。
- 所以,我的想像是,45歲時可能是我最後追求高強度的職場壓力的終點。譬如我現在的產業,很多人都還在往樓梯上爬,做manager的想做senior manager.做senior manager的想做Head of XX. 做Head的想做Director. 做Director的想爬到Country manager...etc. 這樣的爬樓梯比賽,我覺得45歲可能是終點了,因為體力不如年輕人,所以得盡快在45以前讓自己的被動收入至少替代掉一半的薪資收入。
- 但是要靠投資大盤5%的回報來提升被動收入可能有點慢,所以40歲左右發展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副業,可能是不錯的。第一因為有興趣所以你願意下班,半夜,周末去做。第二因為自己40歲了,有些以前是門檻的東西現在可以比較輕易跨過去(譬如現在有存款,要去拜師學藝上課可以直接花錢)。
- 總而言之,我的"倒數第二場景"的想像就是,當被動收入達到可能100~150萬/年左右時,可以考慮辭掉高強度的工作,換成比較輕鬆一點的,然後透過兼職做一些顧問+自己的副業,去應付小孩/家庭在國高中這段的開銷。
- 最後,我能搬回台南老家(或是至少一年當中可以long stay三個月),完全的離開職場金字塔,但又不用擔心財務的事情。沒有很有錢,但是可以專心念佛修行準備往生。
學長最後跟我說,這當中,聽經念佛好好修行還是第一要務,因為自己降伏煩惱的功夫如果還是一樣弱,那就算存款三千萬,小孩都獨立,到時候還是一樣 滿滿的煩惱!
我覺得非常認同。
祝您有個愉快的周末,繼續一起努力修行!
阿彌陀佛
Gl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