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蘭修行週報0919- 不想自己 黑氣散去

Sep 20, 2024 3:31 am

這周聽到幾個寶貴的概念,同時有些衍伸的想法,跟大家分享~


首先是關於佈施時要將自我意識全部放下,不求回報。這是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門檻,但同時也是影響你最終所感得的收穫的關鍵。我自己在這周聽經時聽到一個故事,想起另一個故事。


細節忘記了,只節錄概要。


第一個是出自一本清朝的因果書籍 坐花誌果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chapter=469404


大意是古時候有個書生,本身天資聰穎,預計會通過當時的京城考試。卻在路途中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告訴他可惜了(前面有一段是證明這位算命先生算的很準 書生不得不信),因為三天後他就要死了。這個書生感到很失落的離開了。晚上睡也不是坐也不是,就出去外面走一走。


走路的途中聽到有婦人在哭的聲音,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婦人因為先生欠官府50兩銀子,所以被抓去打到血肉模糊。不得已之下為了籌錢,要把我賣掉給富貴人家做奴婢。今晚是我最後一晚跟我的子女相聚,所以我哭的很傷心。


這個書生聽到起了惻隱之心,想說反正自己是將死之人,錢留著也沒用。於是隔天一早去算一算自己剩多少錢,剩下70兩。所以書生一早趕緊將70兩銀送過來給這婦人,50兩給她贖身,20兩夫妻團員可以做點小生意,書生就離開了。


接下來發生兩件事。第一,睡夢中有人突然敲門,他跑出去發現沒人啊,結果他的臥室趴一聲牆壁垮下來,他逃過一個死劫。第二,隔天早上他又遇到那位算命先生。算命的跟他說你臉上的陰暗之氣全部消失了,你會考上進士而且會活到80幾歲。後來果然都應驗了。


重點: 他當時知道自己活不久了 看到別人有急難 他放下了自我 無所求 去幫助別人,他這一念心, 正好是金剛經說的"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" ,他這一念無我的心 正好去觸動了真如本性本具的功德。真如本性的功德非常巨大,周遍法界。所以他這樣的無我之心 讓他的業整個扭轉過來。


image


第二則故事,我想大家可能有聽過,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有一世墮入地獄,他跟另一個罪人在拉鐵車。另一罪人體力不支倒地,被獄卒毒打一頓,釋迦牟尼佛起了悲心,跟獄卒說讓我來代替他拉吧! 獄卒大發雷霆 當場一棒將釋迦牟尼佛打死。結果釋迦牟尼佛死後立刻投生天界。


重點: 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自己也處在苦難的時候,仍然堅定的起了惻隱之心,想去幫助別人。那一念"無我"的心,一樣的觸動了真如本性的功德,加速了結了地獄的業報。


不講布施,講到臨終要如何快速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是類似的道理。就看我們能多快的契入空性,放下自我意識,通身靠倒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

可見,平時看似稀鬆平常的每一天,我們都需要練習放下自我意識,自我意識慢慢放下之後,就可以進一步散去連動的煩惱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最後分享一段 最近看到一本六祖惠能大師的金剛經口訣中 針對布施時的心態的說明 : (全文在這 https://www.buddha.twmail.cc/2-3/6th_master_explain.htm)


藍色- 金剛經經文

咖啡色- 六祖大師的註解


【「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】 


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,為無能施之心,不見有施之物,不分別受施之人,是名不住相布施也。 


【「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 


菩薩行施,無所希求,其所獲福德,如十方虛空,不可較量。言復次者,連前起後之辭。一說布者普也,施者散也,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,四相泯絕,無所蘊積,是真布施。又說布施者,由不住六塵境界,又不有漏分別,惟當返歸清淨,了萬法空寂,若不了此意,惟增諸業,故須內除貪愛,外行布施,內外相應,獲福無量。見人作惡,不見其過,自性不生分別,是名離相。依教修行,心無能所,即是善法。修行人心有能所,不名善法,能所心不滅,終未得解脫。念念常行般若智,其福無量無邊,依如是修行,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,是名為福德,常行不住相布施,普敬一切蒼生,其功德無有邊際,不可稱計。 


一起努力 祝各位周末愉快


image


阿彌陀佛

Glen

Comments
avatar Josie
感謝分享,這篇使我受用無窮;我會時時提醒自己要有無我之心的!非常謝謝您,祝您身體健康,萬事順心💪💪